历史无言,却会留下很多痕迹。当我们翻看最近十年世界或中国经济变迁史,很多细节和事件的串联,构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2008年,从经济金融史来看,留在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莫过于美国金融危机。但危机并非一天酿成,也并非以某一时刻为起点或终点,而是由一系列事件不断蔓延、发酵、爆发,才构成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金融危机,包括“两房”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国际集团(AIG)危机、贝尔斯登被收购、美林委身于美国银行……这一个个金融巨头的风暴,构成十年前那场席卷全球的飓风。
危机之后的反思车载斗量、不计其数,于中国而言,则直接导致了一场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讨论。30年来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此前也有零星反思,但真正从学界思潮到企业和决策层采取行动,掉头转向以开拓国内需求市场为主,则是因为这场危机。
同样是2008年,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在11月份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从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税收、金融等方面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计划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以扩内需。
这10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等。回头看,这些措施和4万亿元,对此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具有标志性意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也在谈扩内需,但那时主要是投基础设施为主,这一次有所不同,增加了很多民生方面的内容。若干年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这些措施对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关键性作用。
国家统计局曾公布了一组数据,2008~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超过10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年份为全球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6%。贡献率最低的年份为世界经济回稳的2017年,贡献率也达到90.9%。
2009年,另外一个在当时看来并不经意的事件,跟上述扩内需的大背景密切相关,而且同样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它见证了最近十年中国消费增长、变迁和升级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推动中国消费升级的重要一分子,那就是阿里巴巴推出的“双11”购物节。
2008年,淘宝商城首次从淘宝“独立”,试水半年后,淘宝商城事业部解散,并入淘宝。
2009年,中国电商“群雄逐鹿”,如何升级?摆在很多电商面前,同样也困扰着阿里。
2009年8月,为了闯出一条新路,淘宝商城事业部又恢复,淘宝CFO张勇兼任商城总经理。
2009年11月,阿里巴巴首次在天猫进行大规模促销,推出了“双11”购物节活动。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推广淘宝商城这一品牌。
2012年1月,淘宝商城正式宣布更名为“天猫”。这一年,天猫的“双11”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还是这一年,阿里电商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
2017年,天猫“双11”交易额达1682亿元。
2018年,正逢天猫“双11”推出整整10年,这一次,只用了15个多小时,就突破去年全天1682亿元的总成交额,将再次创出新高。
数据是冰冷的,时间也只不过是记忆的载体。在成交额屡创新高的背后,是中国方兴未艾的消费升级浪潮,是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引领的中国商业变革,是这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化大协同中,所有人对中国经济的坚定信心。
在此罗列这些数据和时间节点,不只是因为“双11”把一个中国年轻人称之为“光棍节”的日子,硬生生地改造成了一个全民电商狂欢购物节,还因为这个节日背后,开掘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情和潜力,重构了互联网对商业转型的力量,拉平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特别是城市与农村消费者的购物鸿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变化。
阿里巴巴现任CEO张勇在最近一次接受CNBC采访时就表示,“双11”最大的变化是商业人士如何看待互联网的力量。起初,人们以为这只是一个促销新渠道。但今天,他们认为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可以帮助他们将现有业务转型,帮助他们进入新市场并为新客户服务。
电商购物这个概念的出现,催生出很多新生业态,不仅意味着消费者习惯的改变,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的加入,电商购物贯穿于生产、物流、销售等社会消费品产业链各环节,打通各个环节的信息流通,增加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这必将提升整个消费链条的效率,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
从刚开始的“买得到”,到“买得好”,再到“边买边玩”,再发展到现在的“跨境购”、“智能化体验式购物”,电商购物的不断升级,也是中国消费升级的一个缩影。十年前,消费者的电商购物还主要集中在衣食住行方面,现在,食品、美妆、服装、电子化等代表着品质化生活、消费升级的品类,订单量占比增长迅速。
2017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了36.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全球零售总额约25%。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个中国城市,已经进入到全球100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行列。与此成比例增长的是,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整体规模超过7万亿元,全年增长32%。作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下,中国在网络零售市场的消费潜力,将更加具有前瞻意义。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贡献率自2014年开始便持续上升,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的地位更加显著。这其中,新零售成为促进消费市场平稳较快增长的新亮点和新动能。
所以,在中国稳定的经济增长和消费者收入得到明显提升的背景下,消费持续扩张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以“双11”为典型的电商购物的十年,则是中国消费扩张的缩影,也是变化中国的推动者。
这种消费升级和扩张,在目前来看,还将持续非常长一段时间。
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和各种跨境电商的兴起为标志,说明中国消费品进口市场将展现出巨大潜力,中国消费潜力的释放,消费市场的扩展,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相关研究表明,从人均GDP、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等各方面指标来看,现阶段中国正经历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相似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消费特征也将发生转变,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正在发生转变,步入新消费阶段。
那时的日本,人均GDP在1万~2万美元;1970年,城镇化率超过70%,基本完成城镇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五左右;65岁以上人口占比逐年提升,1980年代中期,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社会开始老龄化。这时日本的消费者特征是走过大众消费阶段,开始追求个性化、满足情感需求的消费,追求生活品质。
现阶段的中国,人均GDP为8000多美元;2016年城镇化率为57.3%,过去10年,城镇化每年提升1%左右,目前还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201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千分之5.86;截至2016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0.8%,社会进入老龄化。
从这些特征来看,中国消费也将逐渐进入一个追求品质和个性化升级的新消费时期。这其实也跟中国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消费升级比较吻合。
1978~1980年代末:消费者追求更高档的餐饮,也对时髦的服装开始产生购买行为。这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升级。
1980年代末~21世纪初: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电成为消费新潮,家电成为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这是小康消费升级。
21世纪初~现在: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消费开始大幅增长,购买高品质商品、海淘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这是品质消费升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以推断,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消费者在追求消费品质和服务上会有更高的要求,娱乐、文化及旅游等消费在规模和品质上有了大幅提升。随着信息资源的介入和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更多的消费者有能力进行个性化消费。
我们完全可以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随着中高收入人群持续不断提升消费需求,随着三四五线及农村市场消费环境逐步升级,中国消费升级将是一场持续不断的革命。
<h4 style="text-indent: 2em;">朝阳工业仍需奋进 </h4>
<p style="text-indent: 2em;">站在新时代,中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关口,中国家电产业也在向产业链的更高端转移。</p>
<p style="text-indent: 2em;">“我认为家电产业,仍然是一个朝阳工业”,在姜风看来,中国是家电制造大国但还不算是强国,中国家电产业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期,仍处于爬坡的阶段。这意味着中国家电产业在向产业链更高端转移的过程中仍存在提升的空间。</p>
<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创新能力需要持续的提升,技术的积累还需要时间。姜风认为,尽管中国家电产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但原创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基础技术的积累方面还不够,也不均衡,在某些产品上,比如冰、洗、空,中国可能在全球都具有优势,但某些领域,比如厨电,中国还有差距。</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是要顺势而为抓住智能化的浪潮。在IOT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热门的技术发展方向正重塑家电行业传统的产品与技术,重塑这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国家电产业必须认清未来产业发展规律,拥抱未来技术。</p>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三个方向是要全球化。姜风表示,全球化的一个关键就是创造让全球消费者认知的品牌,尤其是创造属于中国企业的品牌,在全球市场上没有品牌就没有话语权。目前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水平不一而足,不同企业走出去的方式不同,速度也不同,最终形成的结果也不一样。</p>
<p style="text-indent: 2em;">全球化走的较快的主要得益于其全球化布局开展的较早,比如海尔在欧洲、美国、南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制造和研发等层面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具有领先的全球化布局概念和战略。又比如海信在自主品牌出口上做的较为成功,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有一定的自主品牌份额。海尔和海信属于典型的通过自有品牌输出进行全球化布局的企业。还有通过两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全球化布局的,比如美的,一方面进行OEM出口业务,一方面输出自有品牌。</p>
<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几年,集团型家电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通过频繁的兼并重组来进行全球化布局。</p>
<p style="text-indent: 2em;">“可以说,我们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非常多元和多层次的,各种形式各种模式都有,这些组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个现状”,姜风认为,如今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企业需要加快全球化布局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品牌话语权和产研销的体系,才能有能力抵御贸易摩擦中的各种风险。</p>
<p style="text-indent: 2em;">姜风表示,“2018年是中国家用电器行业发展40周年,也是中国家用电器协会成立30周年,中国家电产业正努力为实现满足全球家电消费者需要、成为全球家电强国的目标而努力。”</p>